学院介绍 现任领导 师资队伍 机构设置 联系我们
hjcvg黄金城会员登录首页 最新公告
重点学科 博士点学科 硕士点学科 平台建设
科研概况 科研动态 科研项目 科研成果
专业介绍 课程建设 实验实训 韶峰实验班 成果奖励 教学动态
招生管理 培养管理 学术文化 研究生会简介
党支部建设 党员发展 党员活动 主题教育
招生信息 就业信息 学生管理 学生活动
工作机构 活动风采
校友活动 校友捐赠 校友介绍
湘潭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授权学科
( 类 别 )
名称:电子科学与技术
代码:0809
授权级别
£ 博士
R 硕士
2024 年 2 月 25 日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及年度建设情况
1.1历史沿革
湘潭大学2001年获批物理电子学硕士点,2003年获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硕士点,2010年获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获批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2培养方向及特色
学位点所在学科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为了突出优势与形成培养特色,学位点设定了两个比较宽口径的培养方向:
(1)电路与系统:电路与系统是信号处理的实现基础与保证,本学位点针对处理各种类型的电类信号处理设计相应的电路与系统,包括板卡级系统与集成系统。并针对一些特定信号处理设计相关处理算法与处理系统。
(2)电子材料与器件:电路的基础是元器件,元器件的基础是信息材料,研究新型信息材料的物性及形成新型电子器件的可能性。电子材料涵盖新型敏感材料、发光感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衬底材料、传输材料和人工材料微结构等,是光电信息产业的支柱与基础。器件方面主要涉及新型器件结构与功能设计,研究其稳定性、可靠性等。
1.3培养目标
培养在电子科与技术领域掌握坚实的电子科技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实践的能力,能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1.4学位标准
在严格遵循上级各层次硕士学位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本学位点对学位标准进行了具体化。(1)申请人政治思想合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课程学习成绩优良;(2)学术规范;(3)申请学位之前取得有一定创新性的成果,以论文(CSCD层次以上)或发明专利体现,并与论文主题相吻合;(4)学位论文撰写符合规范;(5)学位论文重复率检测符合要求;(6)学位论文专家评审成绩中等以上;(7)答辩过程严格规范。
1.5导师队伍
目前学位点导师共33人,均拥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3人,尚未晋升高级职称的博士15人。另聘有校外院所及实务部门兼职导师20人。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注重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青年导师学术水平提升与研究生指导能力提升。导师中多数成员是中共党员,近三年,有3名导师获得湘潭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导师”称号。自学位点招生以来,从未发生师德师风问题与学风问题。
1.6科学研究
1)建设了一批科研平台:(1)2010年,微纳能源器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2013年,微光电与系统集成湖南省工程实验室;(3)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电子与器件实验室;(4)2015年,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电子与半导体工艺实验室;(5)2018年,先进传感器研究湖南省科技创新平台;(6)2021年,“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7)2021年,湘潭大学-芯力特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2)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主持与参与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科重点等各类项目60余项,经费达1500余万元。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科研获奖: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2023年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项目9项,其中,JWKJW项目2项(共35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30万元);2023年湖湘青年英才项目1项(40万元),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共15万元);横向项目1项(20万元);新增SCI论文69篇(其中SCI 63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1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1.7人才培养
2023年,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17人,其中1人硕博连读,其他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就业率为94.1%,就业质量高。
1)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融入学科发展、教育科研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致力于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立体培养体系,以形成思政育人新常态。
(1)强化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协同作用,确保三者之间紧密配合,共同推进研究生思政教育;明确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其对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参与和指导,提升思政育人的整体水平。
(2)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思政建设
深入挖掘学科课程中的思政内涵,确保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推动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优化课程设置
强调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将许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要素贯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突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并将其落实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中;强化核心基础知识与能力,如电路基础及其分析设计能力、信号基础及其分析能力、器件基础及其设计能力,每一项设置一门必修加一门选修课程;聚焦前沿,由15位导师轮流开讲“电子科学与技术前沿”;增强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开设课程,还不定期邀请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工程伦理等工科研究生必备常识纳入教学中来。
3)细化培养过程管理
首先,搞好研究生新生的专业入学教育,立目标,树理想,定计划;其次,搞好学习指导,规划研究生三年如何学习、研究;再次,落实中间督促,学期总结,年度考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进展报告等;最后,落实好学位论文撰写细节,包括学术型、创新性、规范性。
4)深化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基本功包含多方面内容,获取知识与信息、掌握研究工具、创新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撰写报告、撰写论文、学术交流等等。要贯彻落实到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训练目标才能达成。学位点强调:(1)每个课题组定期召开组会,每位研究生定期进行口头、书面、PPT报告,第一年,以文献阅读报告为主;(2)每位研究生三年内在学位点、学院、学校不同层面进行两次以上学术报告;(3)每位研究生听取6次以上学术报告,并撰写报告心得体会;(4)每位研究生参加一次以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争取有报告(形式不限);(5)每位研究生要有撰写论文、专利申请书的成功经历;(6)规范撰写学位论文。
5)培养质量优良
一直以来,学位点通过建立以提升能力为导向的个性化教学大纲、探索实践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与指导方法,以及构建课外综合能力提升体系等一系列创新做法,研究生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近五年来,培养出一批优秀硕士研究生,在相关领域发表200余篇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奖励多项。2023年获评湖南省优秀学位论文1篇,新增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项、湘潭大学研究生校长奖优秀奖1项。
二、制度建设完善和执行情况
2.1参与与执行学校制度情况
学校建立起一系列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如《湘潭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湘大研发〔2022〕4号)、《湘潭大学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实施办法(试行)》(湘大研发〔2022〕3号)、《湘潭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湘大研发〔2022〕2号)、《湘潭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湘大研发〔2022〕1号)等,学位点积极参与并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落实研究生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政策,以保证学位点正常管理与持续发展。
2.2本学位授权点制度建设与执行情况
学院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实施规则,如《黄金城集团官网硕士研究生中期检查及分流措施》、《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黄金城集团官网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评定细则-暂行稿》等;学位点在各项制度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与日常督促。(1)以老带新指导新导师如何指导研究生;(2)建立学位点导师QQ群、微信群,加强日常交流;(3)学校、学院层面布置的重要事项均开会统一布置、统一行动;(4)点内导师相互听课;(5)定期召开导师会交流指导研究生心得;(6)每一篇学位论文均进行点内交叉审阅,通过后方送外审。
通过相互听课,既强化了上课责任心,又通过交流相互促进;通过交流研究生指导经验,相互启发,提高了指导效果;学位论文通过点内交叉评阅,提高了论文质量,外审与答辩委员会的外校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针对留存问题整改情况和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学位点一直以来不断努力建设,虽有成效,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1)整体实力还不够强,高端人才缺乏;(2)研究生培养平台比较少,层次不完善,尚未突破博士点,缺乏国家级科研教学平台。
3.1整改情况
加大引进力度,2023年引进博士毕业生3人;加强自身教师队伍培养,2023年新增湖南省荷尖人才1名、国外访学者1人;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团队二等奖1项。
3.2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在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基础上,学位点将积极行动起来:
(1)学位点拟进一步加大人才外引宣传、寻求人才的力度,使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不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支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2)申请建设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实践基地,增加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立项,加强现有湖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
(3)研讨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指导过程的思政工作;积极探讨研究生教学改革,增加研究生教育教学省级项目立项,发表研究生教育教学论文2-3篇;力争申报研究生案例库1-2项,加强现有教学案例库建设。
(4)积极申报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